台語堂會 - 晚清時期
1865年基督福音再度降臨寶島,英國長老會差派馬雅各醫生(James Laidlaw Maxwell)在台南開設醫院;北部的傳教工作則是在1872年,由加拿大長老會的牧師馬偕博士(George Leslie Mackay)從淡水開始。
雖然上述差會同樣遵循加爾文改革宗傳統,但是,與兩百年前荷蘭後期相較,他們對信仰內容以及教會生活已經不再存有冷漠態度,而且更注重祈禱、靈修、傳道、並且用互助和醫療服務來走進人群1。這樣的改變顯然是經過了相當大的反省,宣教成果自然也是極為豐碩。
馬偕博士的名字至今仍為台灣人所普遍熟知,馬偕在台傳教29年,植堂60所,足跡遍佈北台灣。
南部教會發展初期並不順遂,在台南遭到漢人相當嚴厲的排斥,事工剛開始的第23天就以「看西街事件」結束,於是轉往今天的高雄、鳳山、屏東縣一帶發展,情況雖有好轉,但1868年還是發生了「樟腦事件」,嚴重挫折教會發展。1870年只得開始轉往台南、高雄外圍山區。上帝奇妙做為,在這裡發生了令人讚歎的轉變。原來平埔族為躲避漢人壓迫,也遷至山區,他們仍然保有兩百年前荷蘭人傳講上帝的記憶,所以對福音非常渴慕,因此南部教會宣教事工才得以往台灣中部拓展開來。從下述統計可見荷蘭人的影響2:九年之內,南部長老會設立的22所教會,至少有一半是建立在平埔族社群;中部地區5所教會全屬巴則海族,臺南地區除了府城教會外,全屬西拉雅族;直到20世紀初,南部長老教會中,人數最多的,仍以平埔族的教會佔多數。
至1894年,日人來台之前,南部教會一共設立45所3。
在南部宣教的英國長老會牧師當中,尚有甘為霖牧師(William Campbell)必須一提。他在台灣宣教46年,歷「白水溪事件」教案、成立台灣首座盲人學校,成就自不待言。上帝藉著他把堙埋於瓦礫中的荷蘭宣教歷史挖掘出土,更是令人讚嘆。甘為霖前往荷蘭找尋史料,1888年,翻譯復刻了英語版《新港語馬太福音書》,這本書就是倪但理牧師在1661年翻譯出版卻來不及運送台灣的《聖馬太與約翰福音書》其中的一半 (另一半約翰福音書已佚失)。此外,他翻譯了許多荷蘭時期台灣教會史料,包括荷蘭宣教師及台灣小會的書信,決議錄,日誌等豐富文獻。1903年出版《荷蘭統治下的台灣》(Formosa under the Dutch),總結他在荷蘭宣教史料的研究成果。
荒廢兩百年而面貌模糊的歷史,因這些史料的發掘而得還原,對於十九世紀當下在平埔族群的宣教事工頗有助益,並且扭轉世人對荷蘭在台宣教事工失敗(lost mission)的長期印象。4
十九世紀,宣教士們制訂出白話字(羅馬拼音文字),並且用白話字印行聖經,這項事工使福音能在台灣確實紮根,一直傳承到現在。有關白話字聖經的介紹請見台語聖經簡介。
參考資料:
1. <綜觀歷史脈絡 宣教師與台灣長老教會〉,林昌華,《台灣教會公報》2968期 2009年1月12-18日 p.10
2. 中華民國教育部、原住民委員會「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」資料庫,辭條:「木柵基督長老教會」 ,黃德銘
3. 〈新興都會區教會研究—以高雄市新興基督長老教會之傳道與社會服務為例〉 ,蔡重陽,P.34
4. 〈甘為霖牧師 (William Campbell) : 一位十七世紀台灣教會史的研究者〉,林昌華,《台灣風物》54卷1期 2004年3月 .P..167-182